top of page

🌅20240621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


2024/06/21(五) ●一日一箴言

《圍爐夜話》:39 知過能改聖人之徒,抑惡揚善君子之德。

【原文解說】

知過能改,便是聖人之徒;惡惡太嚴,終為君子之病。

【譯文】

能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加以改正,那麼便是聖人的門徒;攻擊惡人太過嚴厲,終會成為君子的過失。

【原文註釋】

⑴惡惡:前「惡(ㄨˋ)」作動詞解,指厭惡。後「惡(ㄜˋ)」作名詞解,指惡事惡人。

⑵嚴:激烈。

●【賞析】

每個人都會有過失,若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點並改正自己的過錯,不怕丟面子,有「聞過則喜」的胸懷,就達到了一定的境界。

「知過能改」要從兩方面來談,一是「知過」,一是「能改」。

世人大多自以為是,鮮有自我反省的。在自我反省當中,又要知道什麼是對,才能發現自己的錯,而加以改正。能改則需要勇氣,甚至於毅力。有些人好面子,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。又有些人積習已久,不肯下決心去改,或改之又犯,這都不能算改。

因此,「知過能改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有些人小過能改,大過卻不能改;有些人易改的改,不易改的就不改。所以,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」,能做到凡過必知,凡錯能改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。

《菜根譚》:「攻人之惡,毋太嚴,要思其堪受;教人以善,毋過高,當使其可從。」君子教人,不當以攻為能事,而當以改為目的。懲治惡人也要適度,不可過於嚴厲,要用大度的胸懷對待別人的過錯和缺點,要循循善誘,遵循「寬以待人」的原則。

惡人惡事,固為君子所不容,然而總要思其因,或為是非不明,或為本性蒙蔽,才會如此。若讓一惡人自覺其非而改之,即是成就一善人。人皆有善性,君子教導惡人,更要善加誘導。徒事攻擊,只會增其偏執,終非社會之福,這便是君子之過而非君子之德了。

改過遷善、提升靈性可以說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追求,哲學、心理、倫理、因果、宗教、科學教育就從這裡展開。指出別人的過失,教導人向善,互相指正甚為重要,但是凡事都不能過分,否則不但起不到作用,還會產生反效果。

批評指責他人的過錯不可以太嚴厲,要考慮到他的承受能力。有的人性格堅強、心量較大,或許可以承受尖銳的指責;而有的人內向軟弱、心胸狹窄,即使很溫和的批評也可能讓他不堪忍受;有的人惡習比較重,只有觸到他的痛處才能猛然驚醒、回頭;有的人習氣比較少,只需點到為止就能很快改過自新;也有的人之所以犯錯誤是受環境逼迫,有不得已的苦衷,尤其要憐憫,不能過於嚴厲,觸及他的傷痛。這種種情況,都要用智慧判斷,用最適當的態度言語,準確把握分寸,才能幫助人斷除惡業,而不會造成傷害。

教人行善不能標準太高,應當讓他能夠遵從跟上。每個人的根機不同、生活環境不同、教育背景不同:有聰明的,也有比較愚鈍的;有善良的,也有壞習慣比較多的;有的受過良好教育,也有的沒機會接受教育,各種條件都會影響他對善的理解和行持,絕不能一概而論。

教人行善要他能夠做到才有實質意義。如果要求太高,對方做起來很吃力,就會喪失信心,一蹶不振,可能連最低標準的善事也沒有勇氣去做了,當然也就無法達到教他為善的目標。一定要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教育,也就是現在所說的「個性化教育」。

隱惡揚善者,不是隱藏過錯,而是規勸於私室,揚善於公堂。祖師大德常教我們,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」。若要家庭興,唯有家裡人互相讚歎、互相尊重,它就興旺起來了。若要團體興,團體裡面上上下下所有人互相讚歎,要國家興旺亦如是,主政者與群眾,與各級首長,都能互相讚歎,這個國哪有不興的道理!老是看別人錯處,家就衰了。先生看太太的錯處,太太看先生的錯處,這個家還會有幸福嗎?團體裡面,主導者看下屬錯處,下屬看首長錯處,這個團體就會衰弱了。

每一個人善盡自己的本分,做好自己的職責,互相規過及提倡優點,可以提高士氣,提升效率,人人守矩守分,精進向前,同助道盤!

Comentarios


© 2024 安東道場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