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[經典釋義]看懂心經(三十一)


看懂心經(三十一)


◎呂冬倪

(承2023年11月8日萍江竹刊電子報)

(九)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、不滅、不垢、不淨、不增、不減。

白話:舍利弗!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等,這個(是)五蘊法(諸法)集聚的要素,都是無常不實在,其實本性都是空(空相)。因為五蘊法都是「因緣而生、緣盡而滅」的現象,所以實際上是沒有生起或滅失(不生不滅)、沒有污垢或清淨(不垢不淨)、也沒有增多或減少(不增不減),只是一種幻境。

解說:

這裡的「是」字,是「此」的意思,「是諸法空相」就是「此諸法空相」。意思是:這個(是)五蘊法(諸法)集聚的要素,都是無常不實在,其實本性都是空(空相)。

一般人的觀念,都認為宇宙的一切現象,都是有生有滅、有垢有淨、有增有減的。但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五蘊都是幻象不實的。既然五蘊都是幻象不實的,當然就沒有「生、滅」、「垢、淨」和「增、減」的觀念,因為這種「相對」的觀念,都是我們的「分別心」在作用。


(十)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

白話:(是故)所以這些五蘊法,在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「空」性之中(空中)來看,根本沒有色蘊的肉體(無色),也沒有受蘊的感受、思想的想蘊、意志的行蘊和意識的識蘊(無受想行識)。

解說:

這裡的「是」字,是「此」的意思,「是故空中無色」就是「此故空中無色」。

「是故空中無色」句中的「空」,是指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「空」性。因此在空性之中,是沒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的。


(十一)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

白話:沒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、意識等,接受感覺的器官作用,這六種稱為「六根」的認識器官(無眼耳鼻舌身意)。

沒有「顏色形體視覺、聲音聽覺、香臭嗅覺、各種味道味覺、身體神經的觸覺和心的作用生出意念的想法」等,這些感受到的對象,這種稱為「六塵」的認識對象(無色身香味觸法)。

沒有「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」等,這六種精神層面的認識作用。也就是身體接觸外界環境之後,由心中湧現的思考意念,是一種心中的深層作用。(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)

這「六根」加上「六塵」,稱之為「十二處」或「十二入」,意思是感覺的器感、媒介和對象等。當這「六根」的認識器官,遇上「六塵」的認識對象,就會產生「六識」,也就是六種心理活動的認識作用。我們的身體與外在的環境事物相遇,經過認識的作用,也就是「六根」、「六塵」和「六識」的相互作用,這三類合起來,就稱為「十八界」,「界」是界限、範圍、種類的意思。

解說:

①六根:即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、意識等,六種接受感覺的器官。

②六塵: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,六種感受到的外界對象。亦即:顏色形體(視覺)、聲音(聽覺)、香臭(嗅覺)、各種味道(味覺)、身體神經的(觸覺)和心的作用生出(意念的想法)。「法塵」是指語言、文字、思想等種種的符號,即能使我們用來記憶、分析、思想的符號都可以叫「法塵」。

③十二處:「六根」加上「六塵」,合稱為「十二處」。為什麼叫「處」?「處」是指所依託的地方,意思是說︰經由依託而能產生另外六種東西的地方,這六種東西,就是「六識」。能使眼睛看到物體、耳朵聽到聲音等等而產生認識的作用,屬於受、想、行、識等心理、精神的活動。

④十八界:「界」即範圍、界限的意思,表示每一部分各有其一定的概念範圍和功能定義。「六根」產生「六內界」(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);「六塵」產生「六外界」(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法界);而接觸外界事物又會產生想法,所以又有「六識界」(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)。

《心經》綜合解釋身心,稱為「五蘊」,「五蘊」中的「色」是屬於「物質部分」,「受」、「想」、「行」、「識」屬於「精神部分」。

把「五蘊」分開解釋︰

①「色」是物質部分,分作內、外兩大類,內部的叫「六根」,外部的叫「六塵」;

②「受」、「想」、「行」、「識」是精神部分,稱為「六識」。「六根」、「六塵」加上「六識」,總共是「十八界」。心經內的「無眼界、乃至無意識界」,就是提從眼界一直到意識界的十八界。

事實上,十八界的任何一界,都不是真實的存在。例如以「色塵」來說,當我們閉起眼睛的時候,「色塵」雖然存在,但是因為眼睛(色根)看不到任何東西,所以「色塵」是不存在的。只要「色塵」消失,「眼根」及「眼識」也沒有對象,「眼根」和「眼識」就沒有作用,就是「空無自性、虛幻不實」的現象,就等於是「空」。

上面所講的「蘊」、「處」、「界」是佛教宇宙觀的三大科。觀自在菩薩用甚深的「般若智慧」來觀照的結果,「五蘊」是「空」,「十二處」、「十八界」當然也是空。因為「空」,故一切「有」能依「空」而立,這叫「真空妙有」;大乘菩薩就是憑這個不著「空」、有兩邊的中道智慧,離一切相,度一切眾生。

(續下期)



Comments


© 2024 安東道場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