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[經典釋義]看懂心經(三十二)


看懂心經(三十二)

◎呂冬倪

(承2023年11月22日萍江竹刊電子報)

(十二)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

白話:沒有「十二因緣」(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),也沒有滅盡「十二因緣」的法門。

解說:

「十二因緣」是分成十二個階段,說明人的「三世因果」輪迴關係。現階段的「果」,必定從上階段的「因」而來,稱為「果緣於因」。

如此一個一個階段,「前因」製造「後果」,「此果」又變成下一個「後果」的「前因」,如此產生的關係叫作「因果關係」。

促成「因果」產生關係的就是「緣」,有「因」才有「果」,每一個「果」都是緣自於「因」,以「因」為「果」所緣,所以稱為「因緣」。

「十二因緣」是指人從「無明」(就是愚蠢沒智慧)起因,而開始進行十二個階段的因緣連結(無明→行→識→名色→六入→觸→受→愛→取→有→生→老死),一直到「老死」為止。

此十二個階段,說明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三世三個時段:

①前面三個屬於「過去世」;

②中間七個屬於「現在世」;

③後面二個屬於「未來世」。

「十二因緣」的內容詳述如下:

(一)過去世:無明→行→識→

1.無明:是迷惑、無知的狀態,為煩惱之根本。因為缺少般若智慧,不知道自己有「自性」的存在,被「貪、嗔、痴」三毒給誘導而產生了「行」(業力)。

2.行:因為「無明」而產生「行為」,行動之後就產生了「識」(業識)。心中的迷惑,表現在行為上面,而與該行為相關聯的種種力量相互聚集、結合,則稱為「業力」。

3.識:「識」是認識、分別的作用,指第八識「阿賴耶識」。行動後有了分別的意識,所以產生了「名色」。過去世的第八識「阿賴耶識」(業識)投入娘胎子宮內的受精卵,才能受孕成胎兒。

佛法的「宇宙源起論」稱為「無始劫」,認為宇宙的演化,就像一個圓圈一樣,沒有開始,也沒有結束。宇宙萬物是按照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四個時期在重複演化,稱為「四大劫」,「劫」代表非常長遠的時間。一個世界的生成、存在、壞滅、空無,之後又轉變為另一世界的成立、持續、壞滅、空無。

「無明」和「自性」,就像雙胞胎一樣,和宇宙同時存在。「無明」自宇宙無始以來,就是眾生煩惱的根本,眾生因為根本的「無明」而自生煩惱,流轉生死輪迴,所以稱之為「無始無明」。

眾生的煩惱,來自於「根本無明」,不知道自己有「自性」的存在,所以引生「煩惱」。「煩惱」是以「貪、瞋、癡」三毒做為基礎。因為「貪念」而追求,求之不得,便會生起「瞋心」,不明因果及因緣的規律,便是「愚癡」。

凡夫眾生由於「貪、瞋、癡」的心理活動,產生「身、口、意」的三種「行」為,有了「行為」就產生「業力」,「業力」是「行為」完成之後,所留下來的心理及精神力量。

從生到死的過程中,每一個行為都會有「業力」餘留下來,這種「業力」會變成「業識種子」儲存在第八識「阿賴耶識」裡。死亡後,這個第八識「阿賴耶識」會隨著靈魂(中陰生)去投胎到下一世。這個「業識種子」會在這一生或下一生現行變成「果報」,對於未來世來說,是「果報」的「因」。

所以「無明、行、識」,對未來世而言是「因」。由於有了這樣的「因」,生命就一世又一世的輪迴流轉不息。

(二)現在世:→名色→六入→觸→受→愛→取→有→

4.名色:為「名」與「色」的並稱,概括一切精神與物質之總稱。「名」指心的方面,「色」指物的方面。又「名色」也是「五蘊」之總稱;五蘊中的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等四蘊,稱為「名」;「色蘊」為有質礙之物體,故稱為「色」。簡單的說,「名色」即心與身,表示心和肉體之意,也就是人類得到生命,心和身體在母體內發育成長的狀態,在母胎內身心漸漸發育,而尚不能作六根具足之活動。

5.六入:「六入」又稱「六處」,「入」者,涉入、趨入之義;「處」者,所依之義。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「六根」,或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「六境」。「六根」為「內之六入」,「六境」為「外之六入」,總稱「十二入」,亦稱作「十二處」。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「六識」,故稱「入」;六根六境為生六識之所依,故稱「處」。發育成長之後,逐漸具備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種認識機能,六根已具足將要出胎之時。

6.觸:感官與對象的接觸,已出胎和外界開始接觸,至二、三歲之間,還未明瞭苦之感覺。

7.受:由接觸而引起快樂或痛苦的感受。身體漸漸成長,約自四、五歲至十四、五歲之間,腦中開始會產生思念的意念之狀態。由外界所受之苦樂,漸漸有所感受。

8.愛:盲目的佔有欲。從十四、五歲以後,生起種種強勝之愛欲,對金錢、財產、地位名譽以及男女的關係產生喜愛之情。

9.取:因為喜愛想要擁有,生起執著心而設法去爭取,最後成功而得到「有」。

10.有:以執著之心行動,逐漸擁有許多喜愛之物,也造了種種的「業因」,而決定未來之「果」,進而產生來世「生」的輪迴。

現在世的七個階段,是把現在這一生的過程,清楚詳細的說明。

「名色」是由過去世的第八識「阿賴耶識」入胎,直到六根齊全為止的住胎階段。我們在母親剛剛受孕的那一刻,也就是「中陰身」帶著第八識「阿賴耶識」進入「受精卵內」,就算是這一世生命的開始。「名」是前世帶來的「業識」,「色」是由父精和母卵成孕後的「受精卵」。

「六入」是指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、意識,等六個識根(感官器官),在胎中逐漸完成,出生後「六根」的功能與「六識」合而為一,再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「六塵」發生攀緣作用,便有煩惱的情緒影響。

「觸」是在出生之後,以「六入」的身體,立即與母體外的環境接觸。

「受」有五種︰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,詳述如下:

①苦受,即五識相應的身體,有不高興的感受。

②樂受,即五識相應的身體,有高興及初禪意識相應的高興感受。

③憂受,即意識相應之心理,不高興的感受。

④喜受,即初禪、二禪及欲界,意識相應的高興感受。

⑤捨受,即於身體和心理,不是高興,也不是不高興的感受。

「愛」是在「受」了以後,產生貪與瞋的反應︰對於合意的起「貪愛」,對逆意的起「瞋怨」。

「取」是經過「愛」的過程之後,就會產生爭取與抗拒的反應。

「有」是經過一生的身心活動,必然留下「業力」,又有了下一世受報的原因。

在過去世的「行」之中,已包括了「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」的六個階段,然後造了種種的「有」(業因),最後儲存在過去世的「識」(第八識「阿賴耶識」)之中,再投胎到現在世繼續出生及老死的果報。

(三)未來世:→生→老死→

11.生:未來世的出生,再次重複經過前面的階段。

12.老死:未來世出生之後,隨著五蘊之身成長,持續種種的因果報應,再逐漸衰老最終死亡,隨著業力,繼續下一世的輪迴。

「生」是未來世的出生,直到生命的結束,便是老死階段。

「老死」是生命的必然現象,有生必有死,從生到死的過程,便是「老」。

「十二因緣」的道理,是在教導我們:「無明」與「行」是過去世之因,由此因而生「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」的現在世之五果,再由「愛、取、有」現在世之三因,而又生未來世「生、老死」之二果。

如上所述,我們的人生正是由過去到現在,由現在至未來這三世的惑業因緣,流轉變化而成的苦果,這就叫做「生死流轉」。那麼,要如何做才能去除苦果,使我們的「生死流轉」定駐於安樂的境地呢?答案就是必須一一追溯十二因緣之根本,滅卻各相,使十二因緣之各相消失,達到「還滅」(修道證涅槃)的境地,才能真正的成為幸福。

「十二因緣」的一個重點是︰只要「無明」存在,就會起煩惱,就有生老病死苦。假如滅除「無明」,煩惱亦消滅,便可以離生死苦海。

(續下期)

Comments


© 2024 安東道場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