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[經典釋義]看懂心經(三十六)

◎呂冬倪

(承2024年4月24日萍江竹刊電子報)

第十七單元 修習六波羅蜜

一、修行「菩薩道」的法門
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其實就是「觀自在(觀世音)菩薩」修行的心得分享,而「般若波羅蜜多」是修行「菩薩道」六種波羅蜜的第六個修行項目。

我們看懂《心經》之後,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要學習「觀自在(觀世音)菩薩」的修行法門。否則即使看懂《心經》一樣是沒有用處。這就好像你有一張藏寶圖,經由研究之後,你知道寶物藏在寶山裡,但是你沒有動身入寶山,所以仍然得不到寶物。

「觀自在(觀世音)菩薩」的修行法門,就是修行「菩薩道」的「六波羅蜜」。這六種波羅蜜稱為「六度波羅蜜」,分別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「六度」是「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」,為成佛必修的科目。修行這「六度」,可以對治人性的慳貪、毁犯、瞋恚、懈怠、散亂及愚痴。

「六度波羅蜜」又被稱為「福慧雙修」法門,唐代慧立法師在其著作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第五回中寫道:「菩薩為行,福慧雙修,智人得果,不忘其本。」「福慧雙修」的意思是,同時修持「福德」與「智慧」二種法門。

所謂「福德法門」就是「六波羅」中的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」等利益他人的善業;「智慧法門」是指入「般若智慧」的門戶,為自我利益的真理、觀念。

二、「六度波羅蜜」的詳細內容

(一)布施波羅蜜

是把自己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,布施有福報,能夠去貧得福,更可以克服人性的慳貪習性。

布施有三種:「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」。「財施」是財物的施予;「法施」是傳播佛法;「無畏施」是幫人消除恐懼。

修行「布施波羅蜜」時,必須有「三輪體空」的觀念。「三輪體空」是指布施的時候,要能了解布施者、接受者和所布施的財物,三者本來都是空,這樣才能打破執著的心。因為會執著這三者,都是第七識「末那識」的作用。

在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三裡,記載一個關於修行「布施波羅蜜」的典故:

達摩祖師在梁武帝在位的時候來到廣州,梁武帝喜愛佛法,聽說從西域來了一位高僧,就派人迎請到金陵弘法。

梁武帝問達摩祖師:「朕即位以來,建造寺廟,抄寫經典,度眾並供養僧尼等,不可勝計。大師認為,我的功德如何?」

達摩祖師回答說:「並無功德。」

梁武帝不高興的問道:「為什麼無功德?」

達摩祖師回答說:「這些善行,都是有心求回報,不過是人天的小果報而已,就像影子一樣,看起來像有,但是實際上並不存在。」

梁武帝接著又問:「那麼怎樣才是真功德?」

達摩祖師回答說:「真功德是美妙圓融的清淨智慧,忘掉自己,達到空寂無我的境界。真正的功德,是不能用世俗求福報的手段去獲得的。」

梁武帝聽不懂,卻又想表現他學佛的功力,就問道:「什麼是至高真理中最首要的真義?」

達摩祖師回答說:「廣大、清靜、空寂、無我的境界,到此境界,連真理的聖義都不存在了!」

梁武帝完全聽不懂,就惱羞成怒的問達摩祖師:「坐在對面,和我論道的是那一位?」

達摩祖師回答說:「我不認識這人!」

梁武帝還是無法領悟,達摩祖師知道梁武帝不契機,於是就過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禪修,人稱壁觀婆羅門。後來梁武帝想再度迎請達摩祖師,卻無功而返。

梁武帝自認為做了那麼多的佛事、善事,應該會獲得很大的功德,這是有相布施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,所謂不住色佈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佈施。」。

不住相布施,才能夠和修行相應。不住相布施時,心如虛空,與般若智慧相應,能降伏煩惱,安住菩提心。所得的不只是天人小果報,還有法身圓滿的修持。這樣的布施才真是功德無可限量,福德不可思量。

 (二)持戒波羅蜜

「持戒」的意思是守戒律,約束自己,不要行為有差錯,造罪作惡。遵守佛法不作諸惡,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。大、小乘的修行者,有諸多的戒律要遵守,而在家居士要遵守「五戒」,分別是: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不妄語,不飲酒。

「戒律」是修行的根本,因為守「戒律」能生「定」,「定」能發「慧(般若)」,有了「慧(般若)」才能證悟佛道。

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提到:「爾時如來告阿難言,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。何以故?我昔為諸比丘,制戒波羅提木叉,及餘所說種種妙法,此即便是汝等大師,如我在世,無有異也。」「波羅提木叉」意譯為隨順解脫,就是「戒律」的意思。釋迦牟尼佛告訴弟子阿難說:「佛涅槃後,以戒為師。」。

要修行「持戒波羅蜜」,總歸一句話,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。」。

佛經記載一個關於修行「持戒波羅蜜」的典故:

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波羅脂國有二個比丘。

有一天,他們聽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演說佛法,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法。

收拾了簡單的行李,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。

在烈日下,二人揮汗如雨的趕路,覺得口渴,但是一路上都找不到水喝。正當二人走得筋疲力竭,突然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口井,二人欣喜若狂的跑向前去汲水。

可是,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,卻發現水中有蟲,此時其中一位比丘,顧不得水中有蟲,就迫不及待的一飲而下。

而另一位比丘,只是默然的站在井邊,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:「你不也是很口渴嗎?為什麼不喝水呢?」

這位比丘答道:「佛陀有制定戒殺的戒律,這井水中有蟲,我喝了就犯下殺生罪,所以不可以飲用。」

喝了水的比丘就勸他說:「你不喝水,會渴死,連佛陀都見不到,更別說聽聞佛法了!」

不喝水的比丘,還是不為所動的說:「我寧願渴死,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。」

最後,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,就因此而喪命。但是由於持戒的功德力量,這位比丘往生後,立即往生到天人道,轉生為天人,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,頂禮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為他說法,便得到了法眼淨。

而喝了水的比丘,獨自一人繼續趕路,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。一見到釋迦牟尼佛,立刻五體投地的至誠禮拜,並且把路上所發生的事情,稟告釋迦牟尼佛。

釋迦牟尼佛責罵他說:「你這個愚癡的人!你雖然現在見到了佛,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見到佛,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,已經先你一步來見我了。」

這位比丘聽完佛的教導,羞愧的頂禮而退。

(續下期)

Comments


© 2024 安東道場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