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經典釋義]看懂心經(四十)
- 羿儒 陳
- 2024年12月2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◎呂冬倪
(承2024年11月20日萍江竹刊電子報)
二、禪定的心法:「入流亡所」
(四)入流亡所。
白話翻譯:第二個步驟就要修「入流亡所」。
在解說之前,我們先要學習一個佛法的「名相(專有名詞)」,叫做「能所」。
「能所」就是「能」與「所」的並稱。某一個動作的主體稱為「能」,其動作的客體(對象)稱為「所」。「能」就是能聽的這個念心,「所」就是所聽到的外面境界。
例如:
①能見物的「眼睛」,稱為「能見」;被眼睛所見之「物」,稱為「所見」。
②依靠他人者,稱「能依」;被依靠者,稱「所依」。
③修行者,稱「能行」;所行之內容,稱「所行」。
④歸依者,稱「能歸」;為其所歸依者,稱「所歸」。
⑤教化人者,稱「能化」;被教化者,稱「所化」。
⑥認識之主體,稱為「能緣」;其被認識之客體,稱為「所緣」。
總之,「能」與「所」具有「相即不離」的關係,故稱「能所一體」。
好!有「能」與「所」的概念之後,我們再來解釋什麼是「入流亡所」?
「入流」的「入」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接觸的現象,是一個耳朵聽進去,從另一個耳朵出來;意指入進去就流掉,不停留在心裡面。此處的「入」則是「耳入」,是外界的波動震到耳膜,使人覺得有聲音的感覺現象。「流」的意思是「不住」,就是說不要將進「入」耳朵的東西停留下來,要讓它一接觸到耳朵立即就「流」出去。
「亡所」的「亡」是「亡失、消除」的意思;「所」是所聽到的對象。「亡所」是說在修行中「亡失了聽到的對象」。
簡單的說,「入流亡所」就是:在聞性中,耳入不住,亡失對象。
如果我們用這個功夫,把心往裡面收,最後外界的聲音你都聽不見,這就是「亡所」。能夠「亡所」,「定力」的功夫就會慢慢深厚。
觀世音菩薩是在海邊修禪定的,因為聽到海潮聲音的來去,悟到聲音在聞性中剎那生滅,並非是永久、實有的;而人的妄想、煩惱,都是來自對這聲音的執著。所以,觀世音菩薩採用「入流亡所」的方法,使聲音不再成為煩惱的來源。
我們再用白話一點來解釋「入流亡所」的意思,就是說:你自己不斷的用功,用功到心無二用,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在念「觀世音菩薩」。念「觀世音菩薩」時,不去想有一個「觀世音菩薩」在裡頭,而是念到忘了自我,自己還是專注於「觀世音菩薩」的聖號,這就叫「入流」,就是心止於一境。
如果這個時候,你還有個心念想說「我在念觀音菩薩」,就表示你還是有對立的念頭,那還不叫做「亡所」。所謂「所」就是「對象」,持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而忘掉了自己,也忘掉了聖號,不把聖號當成自己修行的對象,也不把持名當作修行的方法,這時候的狀態就叫做「入流亡所」。
要學習修行「觀自在菩薩(觀世音菩薩)」的「耳根圓通法門」,方法是:在你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在念「觀世音菩薩」,同時你也專心的在聽你自己默念的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。念-念-念……聽-聽-聽……,慢慢的越聽聲音就越沒有。不是聽不見聲音,而是不用刻意去聽它。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安靜,越深處的內在越安靜,甚至於到最後只有安靜。這就叫做「入流亡所」。
這樣的「入流亡所」,是不是就是「開悟」?還沒有,只能說你的心識是處於集中的狀態。
「入流亡所」之後要「反聞聞自性」,就是用覺知心反過來向內在聽聞(反聞),聽聞能聞的自性(聞自性),能聞的自性本空,所以所聽聞的自性無相。也就是說,你持念的時候有聲音,你聽到了聲音,慢慢的用心去聽,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念「觀世音菩薩」,心外也沒有「觀世音菩薩」的名號。不用耳朵去聽,耳朵聽到的聲音已經不存在了,而是聽自己的「內心」。
「內心」是什麼?「內心」是無我的「自性」,這個時候,反聞「自性」,「自性」聞到了,你就悟得「三昧」了,這就是《楞嚴經》告訴我們的「觀音耳根圓通法門」。
(五)所入既寂。動靜二相。了然不生。
白話翻譯:
「所入既寂」:「入流亡所」之後,你的心處於「一心不亂」的狀態。「所」是「對象」,「寂」是不動的境界。把念心往裡面收,收到寂然不動的狀態,六根也歸一,沒有所聽的境界,心也寂然不動了,這時就會達到「定」的境界。
「動靜二相」:「動相」和「靜相」這二相是相對的,聽到聲音,這是「動相」;聽不見外面的聲音,就是「靜相」,表示我們的心已經靜下來了。
「了然不生」:心要離開動靜二相,繼續的用功,把這念心繼續的收,收到這念心不生起一個念頭,沒有一點妄想。
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,「了然不生」的涵義。雖然沒有動靜二相,但並不是呆滯,像石頭一樣的沒有知覺。而是能聽的這個「念心」,隨時都是處在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了了分明的狀態,不知道有「動相」,也不知道有「靜相」。
在這個階段,我們專心用功處於定中,這時候就不必再默念「觀世音菩薩」的聖號,只要靜靜的注視著「這一念不生」。此時動靜二相雖然了然不生,但是還沒有把「空」化掉,還有「不生」的一念存在。
(續下期)
Comments